星期日, 九月 03, 2006

爱马来西亚的教会

(刚过完国庆日,翻阅旧稿发现此文。本文曾刊登于文桥杂志)



爱马来西亚的教会

简荣渭

今年是我国立国46周年,全国各民族、各宗教信仰群体共同欢庆,我们拥有一个繁荣和安定的马来西亚。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今天我们可以安居乐业,乃是许许多多前人付出极大努力的结果。

基督教会在我国建设上,一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教会作为一个宗教群体,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宗教事业上,她积极参与社会,与社会和政府携手合作,改善人民大众的生活素质。

本文以卫理宗教会(Methodist Church, 或译循道宗教会)为例,介绍马来西亚基督教会,如何的顺服耶稣要服务邻舍的命令,努力落实了爱人爱国的教导。

卫斯理的循道主义

约翰卫斯理,是18世纪福音运动和卫理(Methodism)运动的领袖。他推行的卫理主义不仅是一套神学,而是一种对基督徒生活的了解,强调信徒与上帝那种喜乐又个人的关系。这个关系落实于人对上帝的敬拜,和对人的爱。爱失丧的人的意思,就是在传福音时把基督传给他们;爱贫穷人的意思,就是社会关怀─为孤儿寡妇预备房子,提供免费医疗、食物、衣物、教育,及主日学等。

当卫理主义传到马来西亚,宣教士秉承了卫斯理的传统,视传福音和社会关怀为同等重要的工作。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和奉献,今天已经结出累累果实,影响力深入我国各社会阶层的生活。以下介绍三个重要和较为人知的工作∶

教育工作

卫理宗宣教士认为,帮助人民脱离贫穷和受压制之困境的最佳途径,乃是提供优质教育。因此,教会不仅开办主日学推行宗教教育,同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许多公共学校。教会学校深得社会好评,也得到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的赞许。无可否认,马来西亚今天的政府学校,无论在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行政管理等,在很大程度是受教会学校模式的影响。

从一开始,卫理宗教会就非常注重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例如,当年吉隆坡的第一间卫理学校─淡米尔人英文学校(Anglo-Tamil School),就是一间男女同校的学校。数月后,卫理女校建成,才把女学生转移过去。

在马来亚设有高等学府之前,不少毕业于卫理学校的优异生,获得奖学金,保送到英国和美国攻读大学先修班、学院和大学课程。这些学生毕业后,有不少成为我国社会精英,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做出伟大贡献。

另外,英语能够成为今日马来西亚各民族之间重要的共通语言之一,实在与教会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有密切关系。除英语教育外,卫理宗在全国亦设有多间华文小学,直至今天,仍然为民族教育提供一份力量。

公共卫生健康

开国之前,人民生活卫生水平,可以说是非常的恶劣。故此,宣教士大力推动医疗事工,教育群众卫生知识。他们设立诊疗所,提供免费或收价低廉的医疗服务。比如说,在Sungai Buloh开设的麻风病院,目前仍然为病人提供服务。

为了更深入教育民众,卫理宗教会组织了妇女队伍(Methodist Bible Women)探访家庭主妇,教导她们保持家居清洁,注意食物卫生,照顾家人的健康。当时的宣传口号是,「有了圣洁又要加上清洁」(Cleanliness is next to holiness)。

教会学校也推行卫生教育,向学生灌输个人卫生和疾病防范知识。学生被提醒要远离酒精、香烟和鸦片。如何防止蚊虫繁殖,亦是当时重点内容。

不仅如此,宣教士有感营养不良是严重问题,并且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他们分发免费面粉、玉蜀黍和牛奶粉等物质给贫穷家庭,用实际又直接的行动改进民众健康。

强国先强民,教会推行的公共卫生教育,确实在我国留下美好的一章。

社会福利和关怀

根据历史文件,卫理宗教会非常关心社会课题,经常上书向殖民地政府提出意见,比如,催促当局消除奴隶现象,抗议政府鼓励鸦片和烟草交易,指责官方任凭妓院和赌馆林立等。

除了抗议和上书外,教会亦采取积极行动,建立收容所,保护来自不幸家庭的妇女和儿童。同时,卫理宗教会是马来西亚第一个发动建立戒毒所的宗教团体。根据Horley牧师在1907年教会议会报告,全国各中心统计,每天前来接受戒毒(鸦片)人士有500人之多。

教会对社会的影响力实在不容忽视,追求圣洁对卫理宗信徒而言,不仅是个人和宗教性的,也同时是社会性和有实际生活意义的。

结论

今天,教会对国家的贡献,继续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认同和赞许。因此,信徒应该在前人的见证和努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勇敢的开拓新的、前瞻性的事工,为国家和人民尽上一份力量,好叫后代的子孙以我们为荣。

2003年8月31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