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八月 10, 2009

两个浪子的故事

路15:11-32

浪子(1)
:大儿子

这个比喻上半段描述小儿子(我们称为浪子的),拿了家产,就离开父亲,离开家园,去外面漂泊、挥霍,直到穷途末路才回头。而下半段记载大儿子对于父亲疼爱回家的弟弟愤愤不平,反应出他虽然一直在父亲身边,其实心是远离父亲的。事实上整个故事的主角不是浪子,而是那位满有怜爱的天父--这是一个天父的比喻,不是浪子的比喻。这个比喻不是要讲两个儿子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讲这位慈爱的父亲,是怎样对待两个儿子(浪子)--一个是人人对认为坏的逆子,另一个是人人都认为好的孝子。

今天我们的焦点集中在与我们比较反应我们现实生活的大儿子和父亲。

1。住在家中的局外人

大儿子认为叛逆的弟弟回来不值得父亲这么高兴,不值得这么大肆庆祝。这浪子不回家还能有什么其他选择?钱都花光了,他在外面已经根本不可能生存,这么狼狈归来有什么希奇?

大儿子让父亲伤心,不仅是他对落魄悔改的弟弟抱着强烈苦毒的心(他指控弟弟和娼妓吞尽了父亲的产业,他埋怨父亲从来没有为他宰杀过羊羔),他最让父亲伤心的是,从他所表达的不满,显出他原来这些年来的努力和尽责,只不过是一种雇工的心态,他一直是为父亲(老板)做的,为父亲的家做的,而不是为自己或自己的家做的。

这种局外人的心态,使到人身处教会,甚至是很活跃在教会活动和事奉,但心却永远都无法进入信仰的核心。很多马来西亚华人,对国家也有这种心态,觉得寄人篱下,没有归属感。我们长期生活在教会圈子中,对于信仰很容易是透过别人、组织、信念认识和服侍上帝的。

我们有些人对自己的家不闻不问,如同小儿子,家用是否够用,家业是否兴旺都与我无关,反正我又不是大儿子。但是有时我们很容易好象大儿子埋怨说,我为教会付出太多时间,太多精力,别人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是我们包了。但是,上帝对于那些不是很热心的也好象是一样的祝福。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埋怨之心。

大儿子说,「这么多年我都一直服侍你」。我们绝对没有理由怀疑不是真的。我们也不能骂大儿子自义邀功。确实,我们必须欣赏大儿子这多年的尽责。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尽责顾家的大儿子,家庭经济很可能早就陷入困境了。假如华人教会多一些大儿子,少一些小儿子,能够常常在田里尽责,而不是终日花天酒地,教会就不会这么落后。

但是不幸的是,大儿子的优点也正是他的致命伤。这造成他只能从儿子的角度来看事情,他不断地来小儿子来与自己比较,他从来不能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事情、对待这个家。因此,他看到的只是一个费尽父亲家财,穷途潦倒回来的浪子,父亲却为他多浪费一只肥牛犊。他永远看不见父亲所看见的,父亲看见的是,一个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儿子。父亲所重视的,不是失去多少财产,而是得回这个儿子。这个大儿子所看重的,却不是得回自己的弟兄,而是失去了多少物质(时间、机会、享受)。这种在父亲身边,心却远离父亲,他其实也是一个浪子。

父亲十分温柔地安慰大儿子:孩子啊,你一直在我身边,难道你看不出吗?我所有的一切全都是你的。你拥有全部家财,还有我。不要做一个家里的局外人,要做一个家里的人。这个家,是我的家,是的,不过也是你的家。是我们的家啊。

2。理所当然的恩典

大儿子另一项美德是顺命,「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大儿子每天都听从父亲的指示,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为父亲劳苦。如果家里有子女竟然肯像大儿子般的顺命,我相信,上帝的家必然兴旺,上帝必然也感到心疼。然而,当他看见父亲为小儿子而快乐时,他愤愤不平地说,「你从来没有给我一只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不要说大儿子从来没有感受过父亲的爱和恩泽,大儿子的问题是当爱慢慢地成为习惯,慢慢地变得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不值得考虑,习惯得几乎没有什么感觉了。好象结婚多年的夫妇。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再是关系。当接受成为了习惯,任何的付出成为了难以负担的重担。

大儿子说,「这么多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我在你身边」--这么多年--好像他只有付出,从来没有领受似的。

一切就变的理所当然了。问题是大儿子把事物视为理所当然太长久了。当我们觉得幸福是必然的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幸福的人。你就不再感觉到你自己是被爱的。就好象大儿子一样,我们在教会时间愈久,就愈有这种危险,接受不再感觉到我们是蒙恩的了。我们能够去教会,能够与弟兄姐妹一起敬拜,有事能够提出来一起祷告,我们都不再感觉是宝贵的恩典了。

爱情也是这样。我们追求对方时,千方百计邀请对方吃饭、看戏、听音乐会。我们买了戏票战战兢兢地打电话邀请对方,只要对方依约就兴奋得不得了。慢慢地这个关系得到了肯定也慢慢地成了习惯,对方答应出来看戏,也没有什么狂喜,反而是若买了票对方不肯出来,还会生气一番。最终,连看戏也免了,都是我的人了,难道怕他飞掉。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我最喜欢的歌剧之一。其中一段,那位做父亲的,在儿子的婚礼晚上有感而发,突然他问太太:你爱我吗?太太问答:你今晚喝得太多了,乱讲话。他坚持再问:你爱我吗?太太答,我给你生了子女,替你洗了20年的衣服,现在你来问,我你爱我吗?丈夫说,是的,但你爱我吗?

当我们感到什么中那些平凡小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也渐渐变得麻木,没有感觉了。每次来到上帝面前,我们不会感到是一种的惊遇,只想到我有罪就来到上帝面前,上帝就给我一个方便与便宜的赦免。赦免,再也不会在我们心里激起任何感谢。我们缺少任何东西,就来到上帝面前求,或者根本不认为需要求,因为他本来就应该看顾我们的需要。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初的震撼,只是日复一日,所得的每一样恩典都好象是理所当然的。

3。回家吧,浪子

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小儿子,我们没有浪费父亲的家财,没有堕落至吃猪食的地步。但是,我们很可能是另一类的浪子。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觉得去教会崇拜,或者做教会的职员,对我们只成了责任?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渐渐看不到事奉和崇拜是我们的恩典?是什么时候,感谢的心归于平静,甚至后来都没有再经历?对我们变得可有可无?

让我们回家吧。让我们重新学习一种常常带着感恩的生活。为你今天可以有一顿饱食而感谢。为你的小房间感谢。为着你所拥有的健康感谢。为着你身边的那个爱人感谢。为自己身边一切所享有的幸福感谢吧。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而感谢吧。为自己不断有机会付出而感谢吧。


---------------------------------------------


浪子(2):小儿子



上一讲我们曾集中思想浪子故事的下半段,这天我们的焦点是在上半段。


唯独恩典

某次在英国举行的宗教比较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辩论基督教信仰若有独一无二的特点,那会是什么呢?他们一一作比较,把不是独一的特点逐一删除。神成为人?其他宗教亦有各种神成为人的神话。死里复活?其他宗教也多有复活的事迹传说。最后,当代英国著名神学家CS Lewis建议,“只有一项,就是恩典。”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与会者认同他的意见。神的爱白白赐予世人,没有条件地赐予我们,与人的本性格格不入。佛乘宗有八道轮回之说,兴都教有因果报应的讲论,犹太教有契约神学,回教有律法规条,每个宗教都尝试为人提供一条可以借努力得救之道。但唯有基督教敢宣告上帝的爱是无条件地赐予世人。

耶稣常常以恩典为教导主题,因为深知人性根深蒂固地抗拒恩典。他形容这个世界遍布上帝的恩典:日头照好人也照恶人;天上的飞鸟不种也不收,上帝尚且叫它有粮;野地的花只有短暂的日子,上帝却把最美丽衣裳给了它。耶稣举目观看,恩典处处可见。然而,他从来没有给我们分析什么是恩典,他甚至没有使用这个词汇。相反的,他用许多的故事、比喻帮助我们明了恩典。今天我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词汇和情节,给你们重讲耶稣的比喻。


一个浪子的故事

美国密西根州雀富斯市(Traverse City)有一位年轻的女孩。父母是老派保守的人,因女孩叛逆的行为反应过激,为她穿在鼻子上的钢环,她喜欢的音乐,和超短的裙子,经常大发雷霆。他们好几次尝试把女孩禁足在家,女孩心里愤怒地诅咒他们。有一次与父母大吵一顿后,父亲来敲她的房门,她高声地喊叫,“我恨死你们。”那一晚,她暗暗地筹划要离开家庭。最后她果真的离家出走了。

她生平只去过德多市(Detroit)一次,那次是跟随教会青年团去参观马戏团。德多市治安十分不好,这个市区常常发生街头殴斗,毒品,暴力的新闻经常见报。因此,女孩心里盘算父母若是要寻找她,大概会去加里福尼亚洲或是佛罗里达州,但绝不会想到来这个地方。

她到达德多市的第二天就遇见一个驾着一辆豪华大车的男人,她从来没有坐过这么豪华的汽车。这男人乐意地邀请她上车,请她吃一顿丰富的午餐,并且给她安排一个舒适的地方居住。男人给她一些药丸,她吃了觉得从来没有这么快乐过。她告诉自己,她父母剥削她的快乐,她定意要把所有失去的,全部都找回来。

这样快乐的日子,过了一个月,两个月,很快就一年了。那个驾大汽车的男人,她称他为“老板”的,教会她几招讨男人欢心的手段。由于她尚未成年,寻欢作乐的男人都愿意多付一点钱。她住在高尚酒店公寓,随时可以传唤招待服务。偶尔,她想起家乡那些老古董乡里,那里的日子实在太沉闷了,她不能想象自己居然是在那种笨地方长大的。

有一次,看见自己的照片出现在街头的寻人启事,她确实吓了一跳。寻人启事印着大大的字体“你有没有看见过这个孩子?”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头蓬松的金发,浓艳的化妆,戴着各种古灵精怪的装饰,绝对没有会认得出她就是照片中的小女孩。尚且她身边每个朋友都与她一样是离家少女,没有人会去通报的。

又过了一年,她脸色愈来愈苍白,健康明显出了大问题,老板见她无法接客,怒骂一顿,然后把她抛弃在街头。她身无分文,身上只穿超短的迷你裙。她尝试在街头及后巷找生活,只是找到的钱还不够满足她的毒瘾。那时是冬天,她微缩在超市的闸门前角落睡觉。睡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个年轻无助的女孩根本不可能在罪恶之城德多市区合上眼睛,周围一双双色迷迷的眼睛在贪婪地觑视。她的咳嗽病愈发严重。

有一晚,她躺着听着周围琐碎的脚步声,突然心中涌起很久没有感觉,从新觉得自己是个可怜小女孩,在寒冷和令人惧怕的城市中的一个小女孩。她不禁哭泣起来。她身无分文,又饿又冷。她在寒风中哆嗦发抖,夹在衣服里的报纸并没有给她多少温暖。一幅儿时的图画冉冉出现在脑海里:她家乡的五月季节,成千上万颗红樱桃树一起开花,她带着心爱的金色长毛狗蹦蹦跳跳地跑过一行又一行的樱桃树。

她自言自语,神阿,为什么我会离开家园呢?心中好像有一根刺在折磨她。我家的狗吃得比我现在还好呢。眼泪不住地流,她知道自己好想家啊。

她一连拨了三通电话,但接通全都是留言机的声音。前两次,她不发一言就把电话放下,但及第三通,她留下了话:“爸、妈,是我。我想要回家。我会乘搭巴士,大概明晚午夜到达车站。如果在车站没有看到你们,我想我会继续地乘搭车子往加拿大去。

从德多到雀富斯,巴士走了整整7个小时,路上她发觉自己的计划似乎不妥当。万一爸妈这几天不在家,听不见她的留言?我是不是应该多逗留一天看看,或者是应该亲口联络上他们?即使他们在家,也有可能把她当作已经死了。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点时间,调适他们的情绪?

她焦虑地反复考虑,担心与爸妈见面不知道要说些什么。“爸爸,对不起,我错了。一切都是我的错。请你原谅我。”她心里把话一再掂量,喉咙发干。这样多年来,她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认错过。

巴士驶入熟悉的高速公路,周围一片漆黑,只见前头车灯雪花纷飞。是的,就在前面,她认得驶往家乡的公路。哦,主啊,我要到家了。

巴士缓缓驶入车站,刹车器吱喳响起,司机沙哑的声音喊着说,“到站了,我们休息15分钟。”“15分钟,你只有15分钟来决定你的前途,”她告诉自己。她拿起小镜子,照了照自己,整理一下头发,给口唇涂一点润滑膏。她看见自己被香烟熏黄的指头,心想不知道爸妈会不会注意。如果他们会出现的话。

她心里七上八落,慢慢地走下车。这是一个普通的小车站,她惊讶得不敢置信自己的眼睛,车站中央空间,站着二三十人,每一个都是她认识的:她的哥哥、表妹、堂姐、二姨、三姨、舅舅、舅母、小叔, 全家都来接她,欢呼和掌声响透整个车站。小妹还举着一张大卡片,写着“欢迎,回家。”(Welcome home!)

她咬着下唇,泪珠大颗大颗地从眼眶滚下来。爸爸拨开人群站了出来,她热泪满脸,看着爸爸,结结巴巴地说出她在车上练习几十遍的话,“爸爸,对不起,我错了……。”

他结实的手怀抱着她瘦弱的肩膀,说,“孩子,回来就好。别说了,回来就好。”“来我们回家庆祝,妈妈准备好你喜欢的樱桃蛋糕等着你呢。”


上帝主动爱我们

耶稣说了好几个类似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大结局都好得难以置信,或者说好得不由得你不信。这些故事与我们所熟悉的教导是多么的不同。当时的宗教老师告诉群众,如果你痛哭流泪,恳切地悔改,或者神会赦免你的罪。民众印象中的神是痛恨罪恶,威严令人不敢仰视。然而,耶稣讲一个父亲,不理会别人的眼光和批评,跑前去拥抱他那位败掉他一半家财的儿子。父亲没有板起脸教训一番,“我给你多一次机会,以后要好好做人。你再犯一次,我就把你永远赶出家门。” 没有,他没有这样。反之,他兴奋地宣告,“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圣经作者的注脚说,“他们就快乐起来。”

神赦免人不是被动的,反之是主动的,耶稣在故事里指出说,“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上帝的手臂一直向我们召开,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让他拥抱。

每次当我阅读耶稣讲的比喻,思想他所宣讲恩典的福音,我总是觉得不容易置信。人的抗拒恩典的本性,叫我对耶稣的信息心存怀疑。因为丢失一块钱,劳师动众,叫一大班人来帮他找,找着了就高兴得不得了,有点得意忘形。这似乎不应该是上帝的形象。但这正是耶稣所讲述的上帝。


失而复得的喜乐

路加福音这三个连在一起的故事,有相同的故事情节:为失去的东西非常焦虑,及找回来就高兴得不得了,并且都邀请人来一起庆祝。耶稣其实要说明的是,你希望感觉上帝所感觉的吗?只要我重新找回一个人,他愿意回来家里,我比拥有任何东西更快乐,因为这个人是我的最爱。

请注意,失而复得,比只是拥有,给我们更强烈的感情。电脑硬盘死了,所有档案突然失去了。但找到方法把档案救回来,那种快乐是难以形容的。你正在看电视新闻,惊闻你孩子的乘搭的飞机起飞失事,撞毁在机场。晴天霹雳,你呆坐在沙发上,双手冰冷,头脑空白。这时家里的电话响起,你一个箭步,抽起话筒,电话线那头传来声音说,“妈妈,我没有事,请不要担心。因为塞车,我迟到,所以没有乘搭那趟失事的班机。”

这些经验给我们稍微体验上帝的心情。上帝的恩典是充满情感的。上帝欢喜快乐不是因世界一切地问题都得以解决,不是因一切人类的痛苦都解决了,不是因千万的人一起悔改,同声地歌颂他。不,上帝欢喜快乐因为有一位他的孩子,死而复生,失而复得。

然而,当民众深受耶稣讲述浪子回家的故事所感动时,在旁边听着的法利赛人一脸不屑。正如耶稣在故事的下半段,借浪子的哥哥的口说出来,父亲怎样可以为这样一个人碴来欢庆?这不是一个公正的父亲的作为,因为他传递一个错误的家庭价值观。好孩子没有被奖赏,坏孩子回家倒为他大开宴席。

倘若故事由我们来编写,我们大概有不同的情节,我们肯定会给哥哥多一点的奖励。或者应该让浪子多一些的表现来显示他悔改的决定,爸爸才会接纳他入门。但是,耶稣的教导明显与宗教导师不同,他向我们启示的上帝是乐意施恩典的神。他说,“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赦免了在旁边同被钉的强盗,虽然他知道强盗的悔改也不过是出于痛苦和绝望。这强盗不会有机会上圣经班,不可能参加教会,也不会有机会弥补过去的错。他只单纯地说,求你纪念我。耶稣应许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这个记载提醒我们,神向我们施恩典不是因为我们的善行叫我们配得,完全是出自他的恩典。


回家吧

今天你若问人,人怎能得救上天堂呢?大多数人会回答,行善。但耶稣所讲的比喻却道出完全不同的真理,人若要得救,他必须要说,主啊,救我。上帝已经打开双手等待迎接我们回家,他已经采取主动走出家门要迎接我们。今天大多数有身份的专家都不会主动地上门提供服务,医生、律师、辅导员,都不会主动来找你的,因为他们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地位。然而,我们的上帝却是不同。

他如何对待我们罪人呢?他不会站在那里等待,他会走前,向我们张开双臂说,回家吧。他绝对不会无可奈何地、默默地日复一日地等待。他好像失去羊儿的牧人,到处寻找失羊。他好像失掉一块钱的妇女,叫所有的人来一起与她细细地寻找。他寻找我们比牧人去的更远的地方,他寻找我们比妇女更仔细。他寻找我们甚至愿意成为一个人,成为众罪人的一份子。

耶稣不是讲一个动人的故事,他要告诉我们上帝如何真实地爱我们。约翰说,耶稣既爱世上属他的,就爱他们到底。他是那位欢迎罪人、税吏与他同席的主。他是那位愿意在安息日医治病人的主。他是那位愿意给犯奸淫的人一条生路的主。他爱世人,爱得有点不可理喻。

20世纪伟大的神学家巴特,他重要的贡献是18册教会教义,他曾简练地定义神是谁,他说,“神就是那位爱我们的主。”


祷告

我们的阿爸父,我们恳求你,教导我们除去浪子的心。求你施恩于我们的教会,就是我们年轻的一代。主啊,求你的圣灵更新我们,能够与你建立真实的个人关系。我们晓得在你里面,我们有丰盛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