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四月 04, 2006

山上宝训(1)不可杀人

不可杀人

做基督徒能否做到腰板挺直,敢御风雨,在很到程度上在乎他对天国的信息的了解及吸收到了什么地步。因为基督徒界定自己的身份,又鼓励自己前进,并且是不断前进的,正是这天国的信息。我们若说天国信息能赋予基督徒一股浩然之气,可以仰不愧于天,俯不诈于人,生活与此时,成就使命与此地,也是绝不为过的。

为此,我和邓牧师给弟兄姐妹选读马太福音五章21-48,即山上宝训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有六个对比,均要指出人对律法只是表面跟随,而耶稣要求的,却是内心的认同,这是天国生命的特质。山上宝训关注的,不是做好人,或做一个好市民,像许多人所误会的。它乃是上帝要求与人的生活方式,是完全没有被个人的限制或爱恶歪曲的。总括而言,山上宝训告诉我们耶稣基督就是我们能过新生命的唯一可能,它是作耶稣门徒的生活原则,它要求我们必须言行合一,本于恩典来完成上帝的命令,又要以爱来作一切言行的主要动力。这样,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上帝的旨意,过一种和天国子民相符的生活。

今天我们要思考第一个对比:不可杀人。读经:太五21-26

--------------------------

事例:中学时学校刚成立橄榄球队,第一次出赛,球员人数不足,要求其他的体育队伍帮助,声明只是一场友谊赛,我被游泳队教练指派,滥竽充数。谁知开场前发现对方巫裔和印裔球员全是肌肉结实的彪形大汉,心知不妙。一开赛,我队就被对方冲得马仰人翻,不到半场,已经有两个队员被抬出玚。这场比赛,给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伤兵累累,吓得从此不敢打橄榄球。

当年耶稣在登山宝训讲论旧约经文真正的意义,他的听众,特别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就是当代的宗教敬虔者)他们对于耶稣有关律法的教导,惊讶感受有如我在球赛的shocking experience。他们原是舒适地活在律法下,当耶稣来了,他的教导如同当头棒喝。他们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原以为自己是明白律法的,也自在地生活在这样的理解里。耶稣教导却动摇他们的生活。

不可杀人

耶稣引用十诫说,"不可杀人"的话时,这里是指凶杀,带着暴力、愤怒、复仇而展开的杀人行为。我们要清楚不是一切的杀人都属凶杀或屠杀,就像不是一切的交合都属淫行。因此,我认为,一个基督徒法官完全可以判人死刑,一个基督徒士兵在战场上可以杀敌人。当日兵丁来见施洗约翰,问应当怎麽行,他没有泛泛地回答,叫他们脱离行伍;耶稣见到罗马的千夫长时,也没有叫他别当兵。战争当然可怕,但有时是必须的,当敌人来攻打,为保护无辜者的性命,我们有责任拿起武器反抗。衷心提倡和平的和平主义者,我会敬重他,虽然我不能同意他的错误立场。叫我难理解的,是那种半桶水式的当代和平主义的想法令许多在军中服役的年青基督徒把自己有权利享有的从军的尊严夺了去,丧失了天然会有的那份勇敢,不能专心投入。

对我们来说,这条文非常清楚简单,不可凶杀,也绝对赞成。当代的宗教领袖法利赛人和文士教导民众此诫命,也是应该的。是啊,残杀人是错的,夺取别人的性命是不对的,杀人者应该受到惩罚。表面看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耶稣要针对它作文章呢?

原来一般人只按律法的表面意思来解释和应用,但是这样一来,人常常钻律法的隙缝以达私意,结果律法的功能给架空,而人也受到损害。比如说,不可杀人,我们若要钻律法的隙缝,只要不一刀了结仇敌,就不算是杀人。以人的聪明,他可以残酷不仁地对待人,或是让对方落在生不如死的境地。杀人会受地上法庭检控和判刑,仇恨却是没有法庭能制裁的。如此,人岂不可以凌驾于神的诫命之上而为所欲为?而他唯一的条件就只是犯罪的本领够高,只要没有结束对方的性命,就不算犯罪。我们必然看过人这种罪恶,但很多时候,除了悲愤之外,不能对犯罪者施之惩罚。

耶稣却是要致力改变这种情况。他说,21-22节: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提出一个更高的,也是更彻底的原则:地上的法庭是看人的外表和已成的行为,天上的法庭却是看人的内心,和还未成事的意欲,这是21-26节要表达的原则,也是整个山上宝训地精粹所在。

1.要控制你的怒气

耶稣认为,要守住不凶杀的律法,首先,要控制你的怒气,不用言语伤人,不用言语羞辱人。耶稣禁止我们人格谋杀。22节。拉加:废物、饭桶,魔利:蠢东西。耶稣警告我们,用言语伤害人,可以招致审判。

再者,杀人皆因恨人起,而恨人最显而易见的表征,即向人动怒,或骂人;要彻底成就不杀人的律法,就不能仅是止于不用刀子捅进别人的身体来取他的性命,甚至是防患未然也不成;耶稣要求的,是连向别人动怒的可能也要除去,因为地上的法庭虽然只能按罪行量刑,人在鉴察人心肺腑的神面前,却是什么也不能隐藏。

现代心理学家不少鼓励人要发脾气,他们假设,生气可以疏解心理压力。心理治疗师Gael Lindenfield 是著名的辅导员,她开设的人格发展课程,门庭若市。1997年,她写一本书名叫管理愤怒(Managing Anger) Harper Collin出版. 在书中她建议读者抄下一个清单,然后每天数次的读出来。清单如此写:当我感到不满,我有权力生气;当我感到失望,我有权力生气;当我被人伤害,我有权力生气;当我被人剥屑,我有权力生气;当我被人控制,我有权力生气;当我被欺骗,我有权力生气;当我的需要被忽略,我有权力生气;当人不事情不照我的理想发生,我有权力生气;当我被拒绝,我有权力生气。( Here is the list: I have a right to feel angry when I am frustrated./when I am disheartened. / when I am hurt. / when oppressed. /when I am explored. / when I am manipulated. / when I am cheated. / when my needs are ignored. / when I am let down./ when I am rejected)

然而,事实不尽然如此。虽然我们要学习不要过分压抑,但是耶稣警告我们,情绪放纵,却是非常危险的,有如超速驾车,很快的车子将会失控撞毁。很多时候我们越是生气骂人,怒气越是上升。生气一个人,就慢慢地就恨他,以至希望他死。虽然我们不至于有胆量动手,但是,我们心理却是真实地希望他能从地球消失。耶稣要我们不要动怒,因为怒气却是暴力的源头。

在社会工作常遇见虐童案。父母人开初可能因为恨孩子而虐待他们,後来,因为虐待他们,便恨得更厉害。为人越残酷,仇恨人便会越甚;仇恨人越甚,便会变得越残忍,恶性循环不息。

刚才我说,耶稣的教导乃是针对人的内心,而不仅是外在行为,因为耶稣注意到犯罪的行动後面,还有罪性,因此,我们不但要对自己的行为十分警觉,更要小心内在那控制我们的力量。这事听来很难懂,所以不妨用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明。

举例:我晚祷时,会数算白天的罪,十有九次我犯的最显而易见的罪是缺乏爱心。我生气,我说话讽刺人,我议笑人,瞧人家不起,或者大发脾气,我会替自己解释,说都是由别人引起,来得太突然,太意外,忍不住才这样做,没有时间用涵养功夫。这些行为都可以说是外在的因造成。要是出诸故意、蓄意,结果当然更坏。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做的事,岂不可以看出他的真面目麽?一个人来不及掩饰突然作出的反应,岂不是真性情的流露?

我若看见家里有老鼠出现的迹象,比如老鼠粪便或是东西被咬坏,就不由自主地生气。为什么生气?因为我讨厌老鼠,老鼠的样子太丑,特别是那条没有毛的尾巴(相对于松鼠的尾巴,毛松松的,多可爱)。要是再问一次,为什么讨厌老鼠?真正的原因是我怕老鼠。所以,我有个习惯,半夜要进去厨房找东西吃,进去之前,一定要弄出很多声音,比如加重脚步声,或是大力开厨房门,这是要给机会老鼠,在我看见它们之前,快快的逃走。这里有一个属灵道理可以学习:要是厨房里有老鼠,你突然走进去,见到老鼠的机会当然很大,但老鼠并非由你的突然出现而造出,只是它们来不及躲避。同样,突来的刺激并非造成我的坏脾气的源,只证明我是一个脾气坏的人。老鼠早就存在厨房中,你若大声说话,它们警觉之馀,不等你开灯,已经逃走无踪。所以憎恨、报复这些老鼠"早已存在我们心灵的厨房中。我虽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加几许控制,但若不处理厨房中的老鼠,却不能直接管住我的脾气。(cf. Mere Christianity bk.4, ch.7)

所以,耶稣提醒我们,一个人是怎麽样的人,比他作的是什麽事更重要。而我们做的是什麽事,可以证明我们是怎样一种人;那麽,我所最需要的改变,不仅是外在行为,更是内在的心灵。就以马太这段教导而言,我们不能以为没有杀人就算是据守了上帝的律法,我们更是要控制内在的怒气,不用言语伤人,不用言语羞辱人。这是第一点。这是一个属于消极的做法。接下来,耶稣提出第二点,是属于积极的做法。

2.要寻求与别人和好

除了避免发脾气,我们更是要进一步去寻求与别人的和好(23-26节),这里耶稣提出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23-24节):一个人到教会崇拜,有很美的音乐,很投入的唱诗歌,正在听道的当儿(讲道时间很无聊,所以常常神游象外),突然想起有弟兄向他怀怒,就当暂时离开,赶紧去找那个弟兄修睦,然后再回来参加崇拜(讲道时间很长,你回来的时候大概还没有结束)。前面的经文是如果你向人发怒,要小心,不要让怒气失控。这里说,如果有人生你的气,为什么生你的气,因为你骂他。注意23节的‘ 所以’,内容是连接22节。耶稣建议你要主动地去找他,解决问题。可能我们会说,为什么我要主动,是他错不是我错,现在我没有生气他,是他生气我。耶稣的重点不管谁对谁错,你,是你,应该主动去解决问题。不要让问题扩大,不要让罪恶有机会吞吃你们,不要给魔鬼留地步。若我们坦白,要真的去实行,我们心里肯定有很大的挣扎。但是,耶稣要透过你的行为来大大的祝福你,和一切的人。请记得这个原则,你参加敬拜,不但不会解决你的人际问题,神也不会悦纳你;你要去解决问题,再来敬拜他。

耶稣的第二个例子(25-26节):这段是用公堂的背景来说明与第一个例子同一的意思。人若和对头人在路上相遇,最好能寻求庭外和解,免得身陷囹圄。这个劝告非常实际,任何的问题不要再拖延,要在机会消失之前解决。当然耶稣这里也是指末日的审判,一切的恩典均是在末日临到之前,因此在公义进行审判之前,要把握机会,跟人和好,免得机会失去了就恨错难返。耶稣教导信徒,若有问题,要承认有问题,要愿意解决问题,要主动去解决问题,要向对方说,对不起。我们做这事的力量从何而来?上帝愿意赦免我们的过犯,主动地寻找我们,救赎我们。罗马书说,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为罪人死(五6),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五8),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五10)。我们错的时候,神还主动来与我们和好。现在耶稣要求我们的是,如果你伤害过别人,如果你欠别人的债,你要主动地,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去与对方和好。不要让我们的骄傲捆绑我们,使我们说不出口,我们的主已经在十字架上向我们显露,主动地去与人和好是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困难,只要你去做,良善必然会成就。

结束

耶稣把不可杀人的诫命引申到日常生活中最实际的事情上:和人结怨。耶稣指出要根除杀人的可能,唯有控制我们的怒气和及时的与人消怨,重修敦睦。这样说来,复和就成就了不可杀人的律法。

让我们有一段祷告时间:求神赦免我们,因为心怀愤怒,曾用言语伤害人,伤害人后又不愿意医治关系,求神赐我们恩典,叫复和机会仍然为我们存留,赐我们力量,叫我们能主动地去重建关系。他们可能是你的家人,你的丈夫、太太、儿女、母亲、父亲,可能是你的同学、同事,可能是同一个教会的弟兄姐妹。我不会呼吁你现在就做,但我希望你能散会后立刻去做,至少在下一个礼拜之前,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神一定会帮助你,因为他既然吩咐你这样行,就必然会祝福你。

主啊,你的话语是多么的清楚,求你赐我们力量遵行你的吩咐,叫我们挺起腰板做基督徒。帮助我们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叫我们能经历和好所带来的喜乐和祝福。神阿,若没有你的帮助,我们必不能行,求你怜悯我们的软弱。阿门。

星期一, 四月 03, 2006

基督教對現代民主觀念的影響

教會和政權

 基督教對現代民主觀念的影響

              簡榮渭牧師

基督教先驅推崇民主,不是基於少數要服從多數的原則……民主不等於選舉,選舉只是決定把政權交給誰;真正的民主乃是在選舉之後,選民要對手握政權的人進行有效的監督

  民主政治是現代西方幾個國家的產物;它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因素,基督教是其中一個。本文略談基督教對民主觀念或者民主意識的影響。從舊約先知對君王權力的監督,宗教改革時代的長老宗和清教徒派,對現代民主定下兩個極重要的基調:權力監督和容忍異己。


舊約先知的角色

  在舊約聖經中,王權開始於撒母耳時代。大概在主前11世紀,由於民眾強烈要求,先知撒母耳在壓力下封立掃羅為王。撒母耳當時警告以色列民說:“要君王來統治你們,可能須付出慘痛的代價。”(撒上8:11-18)

  在這之前的士師時代,以色列族沒有一個中央集權政府,經濟和軍事力量當然無法與周邊國家相比,但好處是不必承擔中央政府的龐大開支,並且不受制於單一集團。只是,王權一旦建立,人民不但失去相當大部分的自身權力,並且要負擔種種苛捐、雜稅、徵兵、徵糧
。因此,撒母耳認為有了國王之後,百姓就要受苦,他除了陳明君王必然斂稅和徵地外,並嚴厲地警告說:“你們也必作他的奴僕。”雖然如此,以色列民還是說:“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撒上8:19)

  果然,掃羅登基做王,立即就實行斂稅、徵兵、徵糧,這原是維持中央政權最起碼的要求。至所羅門王時代,王室大興土木,建造豪華宮殿,揮霍無度,貪婪淫 亂,人民的負擔就大大加重了,全國怨聲載道。所羅門王的兒子接位後,王室更加敗壞,橫徵暴斂,百姓逼急了造反,結果國家一分為二。

  基於這段歷史,舊約聖經對於王權,一直採取保留態度,認為權力集中的君王定會作惡
,不是理想的政治制度。雖然舊約承認君王是上帝的僕人,但強調君王必須對上帝負責,不得剛愎自用,誤國傷民。

  故此,從政治制度而言,先知的興起,是對王權的一種監督。先知亦是上帝的僕人,有獨特的身份及任務,使他們可以站在政權之外
,甚至站在政權之上,用超乎政權本身的標準
,以上帝的話對君王政治進行批判。

  以色列先知傳統並非世襲,亦不是固定的組織。先知由上帝在民間隨時選召,替人民說話;不單指斥當時的社會敗壞風氣,亦敢直言王室的不是,彈劾腐吏苛政。例如先知拿單就曾面斥大衛王奪人妻子,蓄謀害命;又如先知米該亞在亞哈王面前“不說吉話單說凶言”(
王上22:18)。結果,米該亞被囚,後來怎樣
,我們不知道,大概是死在獄中了。後來,亞哈王果然戰敗了,死在戰場,應驗了先知的凶言。不說奉承的假話,只說真話,為真理犧牲
;這就是偉大的古以色列先知傳統。先知有監察、審視、批判王權的責任,在政權之外另有根據(耶和華的話)。這種對王權進行監督及批判的概念和做法,乃是民主意識的基礎,對後世思潮影響深遠。

  在人類歷史中,所有政權皆自認其權力至高無上,不僅古代君王如此,所有權力擁有者
,包括今天的民選政府,都不知不覺地有此傾向。一直到今天,無論國家的權力、政府的權力、政黨的權力,人一旦擁有它,就認定自己是至高無上,不得反對,不容批評,要求人民哈腰順服。這種政權錯誤觀念一旦存在,民主一日難行矣。


宗教改革時期

  在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跟隨新約的教訓,認為人應當順服政府,就算是壞的政府亦應當順服;所謂“該撒的物歸該撒,上帝的物歸上帝”,但他認定良心只能屬於上帝。路德指出,屬靈及 屬世的兩個國度,各有範圍;雖然各自獨立,卻可彼此合作。可惜是,路德這個“兩個國度”的理論,一不能防止君王濫用權力,二不能主動參與社會,它充其量只 能保障某種程度的宗教獨立,因此對現代民主影響甚微。如果君王在地上胡作非為
,屬靈或屬天國的教會不能奈其何,充其極只
是作良心上的反抗而已。

  基督教積極的監管政權、改革政府,及推動民主的神學思想,要等到長老宗先驅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 之後才有一點開端。加爾文好像保羅和路德一樣,認為政府權力在於維持世上秩序及社會安定,並且懲罰犯法的人,主持公道;但基督徒卻有責任去督促、指導、甚 至改革政府,使政府在行使權力的時候要合乎上帝的旨意,使上帝旨意要“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不單只在宗教生活中實現,並且也伸展到屬世生活、屬世 政權當中。加爾文根據這原則去積極改革,不但改革教會,亦改革政府,在當時來說可謂石破天驚之舉,影響深遠


  加爾文在其大作《基督教要義》最後一章“論政府”中有一段說:“很少君王能約束自己,不使其意志與公義及正直相抵觸,又因為他們鮮能深思明辨,在凡事 上發現那盡善盡美的。所以由於人類的罪惡和缺陷,使政權操於許多人的手,乃較為穩妥,他們好彼此幫助、規勸。這樣,倘若有人越權,別人就可以監察並約束他 的野心。”

  加爾文顯然認同舊約先知的傳統,認為權力受監督比不受監督好,好政府應秉行公義,不應濫用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加爾文以民主為必要,乃是基於人性是墮落的,因此,放任自由的政權是絕對危險的。換言之,基督教先驅推崇民主
,不是基於少數要服從多數的原則(當然,現代基督教不否定這概念,只是不以它們作為民主的基礎),民主之所以是必要,因為我們相信群體有監督政權的職責,透過監督,希望可以約束墮落的人性,特別是加上權力的墮落人性。

  現代西方國家和政客極力向未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推崇民主制,原是推動進步社會之舉,但在很大程度上,所謂的民主,大家關懷的好像只是國家的領袖是否 通過所謂一人一票的民主推舉出來,至於民主重要的精神(監督和約束)卻不是很認真看待。無怪乎,落後國家和先進國家,同樣以民主之名濫權的事就屢見不鮮。 須知道,民主不等於選舉,選舉只是決定把政權交給誰;真正的民主乃是在選舉之後,選民要對手握政權的人進行有效的監督。
基督教並不認為民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體制,更不可能是人類最圓滿、最終極的政治制度;民主只是人的制度,人努力的一種嘗試,它是一種監督制度,一種防範措施,其本身當然需要受到監管和不斷檢討,确保有效的發揮其功能。

  近代神學家在這方面的詮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要算美國20世紀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他認為“因為人是由上帝形象做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但因為人是罪人,所以民主亦是必須的。”前者指人人可以積極負起政治的責任,後者 指權力必須加以限制。民主的意思在現代基督教教義方面來看就是這樣。

改革時期之後

除了監督和約束外,基督教為現代民主奠下第二支重要的基調是:容忍異己。

17世紀,加爾文派長老會在英國興起。在教會組織內,這班清教徒發揮了加爾文的改革精神
。教會有代議制度、選舉制度,並且重視開會程序及討論自由。一切政策都應在議會中公開討論、辯論,大家來解決問題,達成決策。這是現代民主制度的要素。他 們這班人與舊約先知不同。先知只是在旁監察或批判權力,並不直接行使權力,行使權力是君王責任;加爾文派清教徒則主張參與,以民主方式直接行使權力。先知 監察、批判權力不一定有效,並且有時甚至遭受殺身之禍。因此,先知的職權和影響力是很有限的。但加爾文教派的長老會信徒卻提倡積極參與政治、改革政權,使 政府更能符合上帝的旨意。

當然,長老會這種民主思想的成長有一定的社會背景。譬如,長老會信徒在當時多是有知識、有資產的階層。他們能強調基督徒的社會責任,主要原因是他們有較高的知識水平,有足夠能力積極參與和承擔較大的政治責任。這群信徒不僅願意參與社會,他們且有擺脫舊社會秩序、開創新局面的積極觀念。

基督徒參政不一定能確保基督教原則能夠被貫徹,基督徒濫權的事也是屢見不鮮。事實上,西方社會是基督教人士當權的社會,但不等於他們擁有一個符合基督教義的政權。不要忘記,當年長老宗信徒反抗的對象不是異教徒,掌權者都是基督徒。

另外應該一提的是,清教徒除了參與政治改革外,對內,他們也以反對派身份或在野身份對教會當權派進行批評改革;他們認為當時教會改革並不徹底。在多年的宗教爭論中,持異議的遭受當權派的壓制,這使他們深感民主的需要,漸漸體會到理想的政府不應該壓制反對派,必須有雅量容忍反對派。

民 主必須容忍異己的觀念,另外一個產生因素是基於現實歷史經驗。在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之後,歐洲各地長期陷入了宗教糾紛,甚至引發多場戰爭。只是,經過長 至100年的糾紛和戰爭,大家都不能消滅對方,因此就不得不開始學習容忍,認真的看待與“敵人”同存這不能逃避的事實。開始時,容忍異己的態度,只發生在 宗教團體內,後來漸漸傳開包括在政見上容忍。這些基督徒認為,沒有政見上的容忍,民主亦無可能出現。假如將其他持有異見、異議的人、教派或政黨,不是毀滅 就是加以控制
、壓抑,由一教派或一黨專政起來,就不可能有民主了。

按這班長老宗信徒的教導,我們如何辨認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團體,是否貫徹民主精神呢?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方法是,觀察它對異議人士的容忍程度,以及允許異議公開討論到什么地步。

基督徒與政權不能分割

若 問基督徒是否可以參政,舊約聖經似乎已假定,上帝的子民和先知已經參了政,不存在可以不可以的問題。再者,改革宗教會的傳統,本來就與國家政治分不開,因 此,我們若認同改革宗的身份,特別是認同加爾文和清教徒的傳統,就無可避免的承擔這身份所帶來的一切職責,鼓吹民主精神:監督政權和容忍異己。

今天,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民主機制的現代社會,要問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在民主政治中有效的承擔這職責?對於信徒個人和教會群體,我有下列的建議:

1、從聖經去重新認識教會的大使命。

若非對創造論和救贖論有深刻的認識和委身,我們不可能正確和有效的扮演現代先知的角色。今天教會出現兩種不健康的政治觀:一,對政治完全的漠視,冷淡,以為政治是非屬靈的,與教會無直接關係;二,以民主信仰代替基督耶穌的福音。

須知道,信仰若不能落實在現實社會,這信仰就對大眾沒有發言權,基督徒就不再是世界的光和鹽。此外,唯有忠於福音,教會才有資格向社會發言,失去福音信息的教會,就會失去其獨特先知的身份和角色,結果她一切發言將與一般人無異(無論多有深度和動聽),其價值也就不存在。

2、教會先實踐民主。

教 會要對外界進行有效的監督,除非本身先忠實的奉行民主,立下優良榜樣,若不然,我們就是現代的法利賽人 - 只會吩咐別人行善,自己卻不動一根指頭。我呼吁一些教會領袖必須針對濫用權力、壓制異己、排斥異議、抹黑其他群體的“壞習慣”進行嚴肅的反省和更新。同 時,信徒必須堅持實踐民主,不要“神化”領袖,要相信只要是人,無論他是誰,與其他人一樣,都有犯罪的可能,因此,信徒和領袖必須彼此監督和鼓勵,常常警 醒,免得被罪所勝。

3、教會需要有知識。

教 會若要有效的監督民主政權,她需要對於政治、經濟、教育、行政、外交、軍事、人民生活等等課題有足夠的認識,而不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教會需要先了解課 題,才能對症下藥,言之有物。然而,教會永遠必須從福音信仰的角度作出批評、指導,不要從不相關的角度來討論。從實際而言,教會需要有一批專才(現代先 知)專門負責此事。但是,若非教會認為這是重要、且是不可避免的使命,她就不會把足夠的人才和資源投入這方面的事工。看看今天整體教會對硬體的投資,動輒 千萬元而面不改色;相對的,對人才栽培和知識的投資,常常因預算短缺,諸多重要項目無法落實。教會有必要打破現有的思路,調整資源投資的順序,以達到強化整體素質的目標。

結論

舊約先知和教會先驅為我們奠定了現代民主精神,馬來西亞教會是否能夠承接上一代的努力,給我國民主政治加入更豐富的內涵,實有賴我們這一代信徒,能否基於福音信仰,在此地此時,忠心執行先知的職責。

星期六, 四月 01, 2006

书稿:箴言(05) 1:8-33

你的命令常存在我心里,使我比仇敌有智慧。(诗一一九98)

智慧的柱子2 : 一章8-33

第一章

我儿,要听从父母

8 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

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或作指教〕。

9 因為這要作你頭上的華冠,

你項上的金鍊。

我儿,不要随从恶人

10 我兒,惡人若引誘你,

你不可隨從。

11 他們若說∶你與我們同去,

我們要埋伏流人之血,

要蹲伏害無罪之人;

12 我們好像陰間,把他們活活吞下;

他們如同下坑的人,

被我們囫圇吞了;

13 我們必得各樣寶物,

將所擄來的,裝滿房屋;

14 你與我們大家同分,

我們共用一個囊袋。

我儿,不要与恶人同行

15 我兒,不要與他們同行一道,

禁止你腳走他們的路.

16 因為,他們的腳奔跑行惡;

他們急速流人的血,

17 好像飛鳥,

網羅設在眼前仍不躲避。

18 這些人埋伏,是為自流己血;

蹲伏,是為自害己命。

19 凡貪戀財利的,所行之路都是如此;

這貪戀之心乃奪去得財者之命。

智慧向每一个人发言

20 智慧在街市上呼喊,

在寬闊處發聲,

21 在熱鬧街頭喊叫,

在城門口,在城中發出言語,

声情并茂的呼吁

22 :你們愚昧人喜愛愚昧,

褻慢人喜歡褻慢,

愚頑人恨惡知識,要到幾時呢?

23 你們當因我的責備回轉;

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們,

將我的話指示你們。

24 我呼喚,你們不肯聽從;

我伸手,無人理會;

25 反輕棄我一切的勸戒,

不肯受我的責備。

26 你們遭災難,我就發笑;

驚恐臨到你們,我必嗤笑。

27 驚恐臨到你們,好像狂風;

災難來到,如同暴風;

急難痛苦臨到你們身上。

不悔改者凄惨的下场

28 那時,你們必呼求我,我卻不答應,

懇切的尋找我,卻尋不見。

29 因為,你們恨惡知識,

不喜愛敬畏耶和華,

30 不聽我的勸戒,

藐視我一切的責備,

31 所以必喫自結的果子,

充滿自設的計謀。

32 愚昧人背道,必殺己身;

愚頑人安逸,必害己命。

33 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

得享安靜,不怕災禍。

A. 一章8-19


经文解读

第二根智慧柱子经文结构十分工整均衡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共六段∶上半部第三段,皆以「我儿」开头(8-910-1415-19);下半部的发言者由「父亲」变为「智慧」本身,同样分为三段(20-2122-2728-33)。从节数来看,此单元结构也颇整齐,以2-5-5-2-6-6排列。在这里,我们将六段经文分成上下两部分来研读。

2.1 我儿,要听从父母(一8-9

父亲对孩子再三的叮咛,呼吁他们要聆听教训(8-9),教导他们不要随从恶人的甜言蜜语(10-14),最后,父亲指出恶人最终的下场是害人害己(15-19)

每段的经文以「我儿」开始(8,10,15),充分显露父亲对孩子的温馨的爱和关怀。父亲没有强硬的口气, 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循循善诱,低语嘱咐。上帝对我们从来都不会摆出一幅冷面孔,上帝的训诲也从来不是硬梆梆、冷冰冰的教训,家庭亲切感和温语絮絮的嘱咐及舔犊之情,正是上帝与我们的关系的写照。

「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8),蕴藏一个重要的圣经传统∶父母是孩子的首要老师,家庭是上帝话语的教室。在旧约的家庭,父母,特别是父亲,是负有教导圣经和管教儿女的责任,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位宗教和生活的老师。基督徒父母应该视此职分为莫大荣耀。

「要听」道出孩子的责任,也道出了年轻人不一定会听的事实。我们从许多人身上学习,但不要忘记从自己父母学习。千万不要轻视父母,因为他们是上帝所命定给我们的导师。

「因为这要作你头上的华冠,你项上的金链。」(9)这是一条带应许的吩咐∶若父母能尽责教导,孩子能听从学习,生命就拥有荣耀、尊贵、丰富。「华冠」和「金链」都是别人看的见的,受人羡慕且尊重的。

2.2 我儿,不要随从恶人(一10-14

这段是父亲(即等于是父母)教导孩子第二段的话,要他谨慎防备恶人不好的影响。

「我儿,恶人若引诱你,你不可随从」(10),作父亲都是担心孩子与坏人混在一起,被他们的甜言蜜语所蒙骗,总千方百计的吩咐孩子不要随从作恶的人。但是,年轻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被朋辈所接纳,因此,在言语行为服饰上,尽量跟随大伙的样板。

「流人之血」(11b)是指流无辜者的血,与下一句「害无罪之人」(11c)对应。恶人的行为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暴力、鲜血所带来的野性的兴奋和群体共同行动的力量等,都是能激动青年人投入恶人的行列的原因。

「阴间」和「活活吞下」(12a),描述一种杀戮的快感。恶人喜欢杀戮,因为在夺取别人的性命的当儿,人感到一种权力的优越感,好像可以掌握别人的生命。「坑」(12b),在旧约诗歌的用法,与「阴间」同义,代表死的意思。

13节指出,恶人向年轻人建议的不是琐琐碎碎的偷当,而是强悍土匪似的抢劫,做的是大买卖,令年轻人有一种「英雄豪杰」和「成功人士」的假象。

「你与我们大家同享」(14),恶人不仅邀请青年人加入,更是应许他“有福同享”,抢夺来的财物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多么有吸引力的条件!这让年轻人感到自己被人看重。

但是,恶人的话与父亲的话实在有天渊之别。恶人的话表面上看似豪情壮志,甚至是义薄云天,但原来都是损人利己的勾当。相比之下,父亲的话虽然重重复复、老调旧曲,却是蕴藏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智慧∶拒绝邪恶。

父亲希望孩子学懂的第一个智慧,其实非常简单,不犯罪、拒绝犯罪、禁止自己投入邪恶的事,第一步是「不随从」(10)。做人不要陷入不能讲不的情势。基督徒是自由的人,我们是有权利向罪恶说不,要忠于自己的信念,忠于神的训诲。事实上,活在现实世界,基督徒绝对需要学习说不,因为有些地方是我们不应该去的,有些话是我们不应该讲的,有些戏是我们不应该看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该做的。

2.3 我儿,不要与恶人同行 (15-19)

父亲一再的提醒自己所关爱的孩子,不要与恶人「同行一道」(15节,比较10),并道出恶人的本性是「奔跑行恶,急速流人的血」(16),恶人的结果是「自流己血,自害己命」(18)。生命对恶人的讽刺是,他们设计陷害无辜生命,他们无可避免的后果是丢失自己的生命。恶人作恶,就好象是「飞鸟」看不见竖立在空旷地的扑鸟网,毫不晓得躲避,愚昧的自投罗网,自害己命(17)。父亲相信,耶和华上帝必然不会让恶人得逞,恶人必有恶报。

虽然,作孩子的通常都会以为父亲的劝告过于古板,甚至是不耐烦,觉得为什么自己的父亲是这么怕事懦弱。然而,作父亲的却是淳淳善诱、苦口婆心的劝戒,这小段结束时,父亲强调,凡用暴力夺取财富的人,贪恋财富的心,结果只有一个∶失去生命(18-19)


现代意义

a. 还父母一个教师的尊荣

传递信仰给下一代,是上帝赋予父母的一个绝对荣耀的职分。反观我们现代人,毫无犹豫,不加思虑的把教导下一代的责任推给了学校或是教会主日学,还以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孩子的教育,母亲成为了唠唠叨叨的角色,而父亲则万事不理,只会吐钱的银行ATM。现代的父母错误的以为,他们的责任只是为孩子营造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并且找一间贵族名校,代付高昂的学费。错了!

申命记六20-25明文规定父亲在宗教上的责任,必须解释上帝的法度、律例、典章,并向孩子讲述救恩的历史。

至今,基督教会秉持这项教训,清楚的反映在儿童水礼礼仪。当父母把小孩子领来接受水礼时,牧师在众人面前向父母提问他们,是否愿意应许将教导这儿童的事,作为他们的权力和义务,教导孩子成为上帝的儿女,使他知道信靠和认识上帝是智慧的开端,敬爱上帝,走上善良和诚实的道路,照着耶稣基督所启示的,离开罪恶,爱好公义。唯有父母公开承诺,教会才会为孩子施洗。简单的说,透过水礼,父母不仅是把小孩子带到上帝面前,他们且是把自己带到上帝面前立约,要承担牧养和教导这孩子的责任。

作父母的,若看重上帝所赋予的责任,就必须认真的学习圣经,因为这是有效地执行老师职责的第一步。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教导圣经和讲圣经故事,可以是完全两回事。后者的焦点是故事的有趣性,而前者是要把上帝的道和信心放入孩子的心灵。作父母最大的盼望应该是,孩子因为领受上帝的道,成为一个尊贵、荣耀、令人羡慕的生命。正如耶稣为门徒祷告时说,「…你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他们也领受了…」(约十七8)。

b. 失败不一定必要

人生一定有挫折失败,努力积极前进的人会比别人遭遇更多的打击和失败。道理很简单,更多的尝试,比例上自然会更多遭遇失败。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科学实验失败无数,因为他不断地研究试验。一次失败的科学实验都未曾经历,因为我们一个试验都没做过。但是,请你注意,爱迪生一生科学发明无数,而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尝试去发明。

我们肯定失败的价值,但我们必须同时指出,人生有些失败是不必要,反之,是可以并且应该避免的。人生不一定搞到伤痕累累之后,才能学会学重要功课。伤痕不是得着智慧必要的途径,伤痕也没有什么可夸可念之处。不错,浪子回头令人无限的欢喜,但若是浪子不需要经过流浪和饥饿的阶段,就能明白和接受父亲的劝戒,面对罪恶引诱时,直截了当的拒绝邪恶,父亲必然更加高兴。

箴言里的这位父亲盼望孩子可以学习的一项重要的智慧∶拒绝犯罪、不随从恶人。圣经从来不会称犯罪的人为「智慧的人」,因为犯罪本身是违反智慧的行为,犯罪唯一的结果是死亡。拒绝犯罪、不随从恶人,才是真正的智慧。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呢?最基本的就是拒绝犯罪。父亲希望孩子每次面临选择,只选择一个∶就是不犯罪。

父亲这样的劝告,完全是因为他对人生有深邃体会的缘故。作父亲的,常有这种的体会和经历∶当你告诉孩子,不要做这不要做那,要他们接受或听从总是不容易的。有时,为人家长的会觉得气馁,不禁的叹息问道,是不是人一定要吃过亏后,才能开始了解人生的暗流和陷阱。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功课,当然很好,但不是最好。既然这条人生路已经有人走过,最好是能向前辈学习,避免失败减少伤害,善用上帝给我们的资源,开创一个精彩的人生。下一次,当你父母或长辈给你劝戒时,先不要下意识式的反弹即时抗拒。尝试忍耐一下,听一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试一试遵从他们的话。我不是说要盲目的听从父母,这里的重点是我们需要学习一种全新的态度∶愿意用耳朵和心听一听。

c. 处理同辈的压力

人需要归属一个群体,这是人互动的生命力。青少年对群体的归属感特别强,一个人一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而且他很乐意为这个群体服务,并有希望成为这个群体一分子的愿望。对青少年来说,这个需要使到他与同伴联合和互动。

一般上,青少年害怕被同辈群体拒绝,所以他必须取得群体的喜欢与接纳,因此,他可能会做出认为符合群体要求的事来,如你们旷课,我也敢旷课;你们留长发,我也要留长发。有时群体意识不一定涉及明显的对或错,比如,有一个班级的部分男生理了光头,其余的男生觉得这是一种时尚,一种趋势,结果争相模仿。

所谓「同辈的压力」,就是当同辈的朋友尝试影响你,直接的或间接的向你施压,要你做某些事。自己做决定已经是不容易,更何况当友朋向你施压要你符合他们,就倍感压力。同辈压力每个人都会面对,甚至成年人也不能避免,因此我们最好学会如何处理它。

同辈间彼此的影响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可以是正面的。比如同学彼此帮忙温习功课,或者某球艺很好的同学可能传授你几招绝技。你可能羡慕一些功课很好,兼品行优良的朋友,因此激励你努力上进。

朋友是重要的,我们当然需要朋友。但是,选择朋友也很重要,圣经警告,误交损友,祸害无穷。箴言说,不要随从恶人,也不要与恶人同行。如果你的朋友喜欢溜达夜店、啃药、抽烟、性关系随便,你当然有很高的机会参与同样的活动。故此,对某些人我们必须说不,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你朋友。

虽然拒绝同辈的压力不容易,但是你绝对可以做到。多注意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和错的原则,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对上帝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持守立场,就不会屈服于压力。我建议你找一位价值观相似的朋友,经常联络交往,彼此鼓励,将更有效的向压力说不。当同辈施压要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就算身边没有可靠的朋友,也不需要害怕,你只要镇定地走开,就可以了。是的,就这么简单,不要与他们讨价还价,也不需要起冲突。

若是你觉得同辈的压力难以承当,告诉一位你信任的长辈。偶尔几次失败,不需要感到内疚。家长、老师、教会的辅导员都愿意帮助你,除了安抚情绪之外,也可以准备你面对下一次的压力。

问题讨论

1. 父母的训话虽然重重复复,却是蕴藏着人生智慧。你赞成吗?试分享你个人经验。

2. 有关交友,箴言给青年人什么劝告?

3. 为什么说懂得拒绝邪恶就是聪明?试举例说明。

B. 一章20-33

经文解读

在第二部分这段脉络分明的经文里,智慧以上帝仆人的身份发言,向每一个人大声疾呼(20-21),声情并茂地规劝人快快的悔改(22-27),并且力陈不肯悔改的人的凄惨下场(28-33)

2.4 智慧向每一个人发言 (20-21)

首先,我们注意到,这里经文中的「智慧」是用复数的。旧约希伯来文的复数,常常被用来强调(intensify)字句的意思,而不是指数目上的多数,这与英文的文法是不同的。有时,神也用复数来表达,比如说,elohim(中译词为「神」),原文是多数(-im即是复数),但并非指多神。虽然「智慧」这个名词用复数,然而,动词却是单数的。这表明主体是单数的,而用复数是要加强她的意思,和抬举她的尊荣(在希伯来法中称为Plural of Majesty),表明智慧的伟大。

在此处经文,智慧以“人”的身份发言(另两处的例子是九1和二十四7),在神学上谓之为「拟人化」(personified),智慧好像是人一样的发言。拟人化是旧约圣经神学一个极为精彩和成熟之处。它告诉我们,神是参与这个世界,而他仅仅是善的源头,恶不是从他而来的。这个的神学,解决了世人常常问的一个难题∶若说一切都是从神而来,是否世界的痛苦和人的罪,也是从神而来的?智慧代表神,同时又居住在人当中,但是他不是那种完全控制人的力量,使我们毫抵抗能力,控制人的一举一动。相反的,智慧是在我们心里引导我们向善的力量,行善或行恶最终还是我们自由决定的,因此,智慧(或神)不需要对我们的恶行或痛苦负责任。

智慧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玩意儿或专利品,智慧发声的对象是各阶层人士,智慧说话的地方是「街市」(20a)。街市,即是菜市场,特别是指女人喜欢去的地方。犹太人男人轻视街市,认为是女流和低下层人去的地方。

智慧不但在「街市」,也在「宽阔处发声」(20b),宽阔处即是晒谷场,意思就是说,智慧去到穷乡僻壤向农夫村妇说话。然而,智慧也有话对城市居民说,因为智慧另一个发言之处在「城门口」(21b)。城门口是犹太的长者、智者聚集之处,民间的纠纷在这里得到判断,同时这里也是皇帝的使者宣告王命的地方。「热闹街头」(21a),形容人潮拥挤,交通繁忙的街道,这里有忙碌工作的人,也有无所事事的闲荡者。

总的来说,智慧除了向一般的市井小民说话,也向地位高贵的人说话;向聪明人说话,也向愚昧人说话;向男人说话,也向女人说话;向城市人说话,也向乡下人说话。每一个人,没有例外的,都是智慧发言的对象。

2.5 声情并茂的呼吁 (22-27)

从经文,我们发现智慧发言时,是采用非常强烈的措辞,这与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大不相同,一般人以为智慧发声,一定是温和阴柔的。

然而,事实是,智慧的每句话都很尖锐和有力量的,一是一,二是二,绝不含糊、绝不避重就轻、绝不是笑呵呵打园场的。经文用「呼喊」(20),「喊叫」(21),来形容智慧的努力。她不是温和的劝说者,反之,她「呼唤」、「恳请」、「责备」、「劝戒」、「威吓」、「警告」,甚至「发笑」和「嗤笑」(24-33),一连串的动词,深刻地表达了智慧的殷切真性情。这就是智慧的特色,她被自己极其紧迫的意识所激动。智慧不会只说一些无关痛痒(harmless)的话,她要求人给于一个反应,一个决定,就算是听众皱眉蹙额表示不悦,也不能阻止她激情的发言。

智慧发言的对象是谁呢?22节提出有三种的人,是我们今天在任何公众的街道上都会遇到的∶第一种是「愚昧人」,亦可译作「头脑简单的人」(simple ones,RSV),就是那些入世未深,缺乏人生经验,但却是故意逃避智慧和知识的人;第二种人,「亵慢人」,指那些傲慢、好联群结集,漫骂羞辱上帝及其子民的人;第三种,「愚顽人」(RSV译作fools),即是智慧人的反面,是彻底愚蠢的人,他们以愚昧为智慧,而且对什么是良善、正确,似乎全无感觉。

面对这群故意逃避智慧的人、终日打滚在世俗生活的人、图谋坏事的人,智慧并没有完全的失望,仍然不放弃地大声呼喊,呼唤他们快快的悔改。

然而,智慧向大众发出的呼吁,换来的却是无动于衷,冷漠的对待,甚至是敌视的态度。智慧不禁忿怒地质问,你们要拒绝智慧「要到几时呢?」(22) 原来缺乏智慧的表现就是「喜欢愚昧」、「喜欢亵慢」、「恨恶知识」、「不肯听从」、「无人理会」、「轻弃劝戒」、「不肯受责备」(22-25);相反的,接受智慧的表现就是「因我的责备回转」(23),归向上帝。

对于回转的人,智慧应许将「灵」和「话语」赐给他们(23)。「灵」,在这里可作领受、见解、思想解,例如,RSV的翻译是thoughts (思想),吕振中译本和新译本同作「心意」。

智慧向人说话,可是他们却不理会其呼唤,不肯回转(24-25),而智慧发现「遭灾难」(26-27),将是无可避免的后果。这个灾难会在他们最想不到的时候就会来到,并且是带着蹂躏性的力量来临,结果因此是非常悲惨的。智慧说,「我对你说话,是要求你回应的,而你居然让它轻易的越过,因此你就失去所有的机会了。失去机会后,你会遭遇患难、狂风、暴风、痛苦。」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强而有力的,使人感到事情非常的紧急。

26节的「嗤笑」,不是指冷笑或无情的哄笑。此字乃是形容,看见人面对一种绝对的荒谬,因此忍不住叹气失笑。荒谬是因为人拒绝智慧,选择了愚昧。因此,嗤笑是表明完全不可置信的意思。

可怜的是,这些人遭难不是没有人向他们说话,乃是他们不理会。虽然灾难会使他们醒悟,但一切为时已晚矣!(28)

2.6 不悔改者凄惨的下场 (28-33)

28节起,经文由第二身的「你们」变成第三身的「他们」(参新译本和吕振中译本),因而清楚地划分出这里是新的段落。可惜的是,和合本和现代中文本大概为求联贯通顺,而不按照原文直译,继续地使用「你们」。

「愚昧人」在RSV是译作the simple ones(22)the simple(32),意思不是指他们头脑简单,因而没有理解事理的能力;乃是指他们故意避开智慧,或是恨恶「知识」,因此他们被称为是「不喜爱敬畏耶和华的人」(29)。换句话说,既然「知识」等同是「敬畏耶和华」,拒绝「知识」就等同是不喜爱「敬畏耶和华」,因此,拒绝知识就是一种的罪行,他们最自然的结果是,「愚昧人背道,必杀己身;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32)

32节,「安逸」即是自满自足,有冷漠不理睬的意思。「背道」与23节的「回转」同一字根,智慧呼吁他们回转,但是,他们却是沾沾自喜自满,选择背道而行,令人不胜嘘唏。愚顽人故意对智慧「背道而行」或「冷漠不理睬」,始终只是自食其果,丧失生命。

正如先知宣讲的传统,本段以一个应许作为结束(33)。虽然智慧的警告是严厉的,但是亦同时流露着回转的盼望,上帝殷切的要赐给人救恩。就算罪恶肆虐猖狂,只要愿意听从智慧的话语,你也必然住在安全之处,心灵保持平静无惧。


现代意义

a. 智慧一定要对大众有意义

圣经的智慧永远是针对社会大众的,而不是小部分躲在象牙塔的学者的玩意儿,或是一小撮人上流人士的装饰品,更不是雅士文人的游戏辞令,教会属灵人士的口头禅。今天,无论我们的神学讲得多么的精细,若是与现实的生命没有关联的话,也只是扑风捉影。

人求学问若只为自己的得益,与一般人是没有关系的,亦不是圣经所讲的智慧。圣经所讲的智慧是能够脱下职业的长袍,放得下高高在上的特权,勇敢的面对对忙于日常生活的众人,并向他们发出劝告、警告、要求、呼吁。这个功课,一直是教会本来应该牢记的,但又学得比较缓慢的。

请注意,我没有建议放弃复杂精细的学问只讲究简单的道理,好像美国人一样去搞一些表面的工夫。我乃是说,真理必须是道成肉身的,正如基督一样,用简单普罗大众听的明白的言语,传讲上帝的真道,叫人的生命得益处。

作为传道人和老师,我们需要时常反省,是否会故意引经据典,喜欢用高调虚词,以显得自己是满腹经纶?或是因为我们的听众(会友)都是大学生教授级人物,而感到高人一等,洋洋得意呢?

愿意花尽心思,想尽办法,尝试把一个重要的真理,讲解清楚,直到听众明白为止,是现今讲台罕见的,却是信徒极度盼望的事。

笔者自1992年念完圣经诠释学的哲学博士课程,就一直在神学院及大学里任教,写作的对象也是学界知识分子,其思维框架和读经方法难免有点「文士型」 ,倒吓怕了许多信徒。1998年顺服神的呼召被按立为牧师,深知自己的写作对象不只是学界人士,也是教会内的信徒和墓道者,所以在教学之余,常在教会服事,以更多了解信徒的心态,惟有这样圣经信息才能在他们的呐喊与欢呼中穿梭、回响。

杨克勤,还真理一个面目,香港∶更新,vii

b. 不放弃你的羊

在生活圈子,在事奉的过程里,我们常常会遇上一些我们很想帮助,但对方却是冥顽不灵,死不悔改的人。无论我们怎样的努力都不能见到一点的效果,仍然无法使他们刚强起来,真有所谓的「烂泥涂不上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仍然没有明显的成效,我们很容易就感到灰心,甚至是理直气壮的放弃上帝托付给我们的小羊。

今天的经文让我们看见,上帝对待我们的态度是永不言弃的。对基督徒来说,这正是我们得救的盼望!我们的生命,不论看似是多么的混乱无望,上帝并没有勾销他恩典的约,他的能力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固执而减弱。他是恩慈的全能者,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历史走向终极的目标。

倘若我们对待人的观念,能够从狭窄无望的功利主义释放出来,本着上帝的爱去爱人,相信罪恶的力量虽然高涨,但上帝的大能能够释放被囚禁的生命,生命就会有希望。换句话说,不管世界变得越来越邪恶、无神、无理,基督徒却是没有理由悲观,或轻言放弃,因为上帝仍然爱这个世界和其间每一个人。

200123日,在武汉一间寒冷、拥挤的小公寓,法罗丽(Valori Morrison)把六个可爱女儿召集在身边,然后宁静的开始那个星期的圣经课程。她选读的圣经是∶「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的祷告。」这是法罗丽认为最合时宜的经文,也是她的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教训。

几个小时前,她的丈夫,37岁的美国宣教士布斯(Bruce Morrison),在教会的青年聚会中,被一位患有精神病的信徒所刺杀。法罗丽说,「赦免一个杀死你家人的凶手,实在是不容易,但是,只要有信心就能够做到。」

虽然带着六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和事奉都会很艰辛,但是,寡居的法罗丽坚决的选择留在落后的中国城乡,她说∶「我们在中国结婚,生育孩子。布斯的心在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家。靠着信心,我已经走出伤痛。我希望帮助中国人,让救主填满他们属灵的虚空。」

如果说,我们所服侍这一代人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具挑战,那么,我们就需要付出更火热的爱心,更强韧的忍耐,更多的代价,来回应上帝交托给我们的使命。除非我们用像「智慧」一样的激烈的真性情对待周围的人,把人的得救视为非常急迫,否则我们的服侍不会有非常的果效。

在圣灵的帮助下,请你这时刻好好的想一想,在过去的年日,曾否未竟全力就放弃帮助一个人或完成一件事?

我邀请你开始为这个人或这件事来祷告,求上帝两件事∶一,赦免你的软弱,刚强你的爱人之心;二,求上帝不要让你的疏忽造成对方的伤害,若上帝允许的话,求他再赐给你服侍人的机会。

倘若上帝有感动你,是不是应该这时候拿起电话联络他,或是发个电子邮件?短短几句问候的话,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c. 愚昧叫人自欺欺人

人愚昧的选择常常令人叹息不已。人的问题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知是知道,却常常一厢情愿的把事情给过分的简化了,最终,还是作出了违反知识的决定。我有一友人身材肥胖,胆固醇当然也是偏高的,但他非常爱吃肥肉,与他一起吃饭,见他总是忍不住要吃上一些的肥肉。在朋友们不可置信的眼光下,他常常自嘲式的发誓,「这是最后一块,下一次就不会吃了。」不过,他永远有下一次的最后一块。

同样的,很多搞婚外情的人,明明知道婚外情会把自己和家庭搞到一塌糊涂,人还是不能自制的陷入情欲的死坑中。他们总是抱着侥幸之心,盼望自己是例外的,犯罪的恶果不会临到自己身上。至等到恶果临到,再也没有机会矫正或补救就后悔不及了。我看过多少的传道人和辅导员自己陷入婚外情之中,他们在公开的场合大义凛然的指责社会情欲的堕落,疾声呼喊大家持守家庭核心价值观,然而他们自己却是走入罪恶的暗巷中。

56岁的美国牧师Jesse Jackson是当代备受尊崇的黑人领袖。1998年,当前总统克林顿淫乱的案件曝光后,他给予总统教牧辅导,和属灵的指导。谁知,20001月,他被人揭露与前同事Karin Stanford发生婚外情,两人育有一名女儿。按孩子的年龄推算,Karin的受孕期,正是Jesse辅导克林顿之时。换句话说,当他自己正堕落在性的罪行之时,他居然能够扮演属灵的牧者,引导那位犯奸淫的总统悔改。多么荒谬,令人摇头难以置信,不尽令人叹息「嗤笑」。

看见他的愚昧,大家不禁的问道,「这位美国当代最杰出的人权和宗教领袖,为什么会犯上这么愚蠢的罪?」这位五个孩子的爸爸,高声疾呼提高美国人的道德水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他的讲道严厉的责备各种道德的罪,诸如爱滋病、吸毒、未婚怀孕等,呼吁年轻人悔改。然而,他的罪显出他是虚伪的宗教神棍。他懂得圣经的真理,并且以为自己比别人属灵,但是他选择背道,愚昧的走上自毁之途。

Jesse不是第一背弃智慧的神职人员,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除非我们放弃愚昧,聆听上帝的道,快快的回转,不然的话,说不定下一套“愚昧剧”就轮到我们来主演。

千万不要以「安逸」来对待上帝的道,以为一切的教导都是别人所需要的,与自己无关。不是的,上帝的话,首先是向你而说的,是针对你而说的。盼望你用真实的谦卑来聆听上帝的话语,快快的回转,就得安然居住,得享安静!

如果你是教牧或教会的领袖,基本上,你比其他的信徒更容易犯上虚伪的罪,因为你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传讲上帝的真道。千万小心,若你不能让上帝的道来改变自己,必会用虚伪来应付工作上的属灵需求。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分享,是我一个老师教的,对我很有帮助,也可能对你也有帮助∶每次写完一篇的讲章,在上讲台之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机会,把讲章对「自己」慢慢的读一篇,让自己被上帝的道所服侍。并且记得,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允许自己被感动而悔改。

d. 不要假装没有罪

千万不要轻易的告诉自己说,「我没有罪,就算有也是很久以前的事。」

神学家C. S. Lewis一针见血地指出∶「世人有一种奇怪的幻想,以为时间能够消弭罪恶。很多人对从前所犯的错,无动于衷,甚至嬉皮笑脸地叙述儿时所犯的一些残忍、错误的行为,好像它们已经是「过去」的事。然而,时间并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更无法涂抹罪过;能够洗洁我们的罪的,不是时间,而是悔改与基督的宝血。」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年了,日本战后一直得不到邻国的信任,这与她一直不愿意严肃慎重悔罪的态度有关。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竭力美化军国主义战争,并为定期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对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曾受日本侵略屠戮的人民而言,日本人自己为广岛长崎的原爆经验不断大做国际文章,但对自己的战争罪行却视若无物,是令人厌恶的。我们知道若加害者不忏悔,受害者将永不遗忘。亚洲人民在意识深处始终有「疑日」、「仇日」的潜在情绪。反观另一个战争发动国,二战后,德国人民与各阶层精英,对所犯的罪行深刻反省和自责。德国人民的忏悔赢得世人肯定和称赞,德国能,为何日本不能?

十多年前,在美国堪萨斯州有一个人名叫Al Johnson,他信主后,引起报章竞相报道。原来他接受这新的信仰后,向警方投案,承认在19岁的时候,曾经参与一宗银行抢劫案。由于该案已经超过可控告的期限,总检查署没有把他控上法庭。Johnson告诉记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他必须投案,因为他与基督耶稣的新关系,要求他对过去的罪行作一了结。他自愿的把抢劫的钱归还给原主。

无论经过了多少年,罪仍然是罪,仍然需要去面对。上帝今天向你发出呼吁,不好再浪费机会,快快的悔改,不要等到智慧不可复得,那时想要逃避灾难就太迟了。「现在就是得救的时刻!」若你听从智慧,快快的回转,上帝必然按他的应许,赐给你安静(33)

请安排一下,停下手边一切的工作,或者你应该立刻向老板请个「紧急假」,找一个安静没有人打扰的地方(海边,公园,咖啡座,办公室的厕所,自己的房间,甚至是到酒店租一个房间),把你的传呼机和手提电话关掉,好好的认罪祷告吧。把这些年来,把一切不断的把你拖离上帝的罪,一一的向上帝述说,坦诚的认罪。千万不要只认一些罪,而又刻意的隐藏另一些罪,更不要「八股文式」的认罪,只有口惠而没有认罪的心,这样做比完全不认罪更糟糕。

我想,李鹏如果想减轻自己在六四屠杀上的责任,洗刷自己是没有用的,只有站出来推动六四问题的解决,并诚恳地承担责任,才有可能得到人民的谅解。我可以理解中国当局处理六四的当事人当先被清算的心情,但是我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以为拖延时间就可以逃脱罪责的判断。天下没有比这个更不明智的判断了。

— 天安门学生民主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王丹。回应记者的访问,有关李鹏为自己镇压六四作自辩而写了一本书稿。(亚洲周刊,2004611日)

问题讨论

1. 我们若犯了错,面对良善督责,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呢?

2. 为什么认错会这么难呢?人为何总是固执地不忏悔呢?

3. 「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33) 这应许如何落实在你身上呢?

书稿:箴言(04) 1:1-7

求你叫我转眼不看虚假,

有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诗一一九37

智慧的柱子1 ∶一章1-7

第一章

全书标题

1 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箴言∶

智慧的入门

2 要使人曉得智慧和訓誨,

分辨通達的言語,

3 使人處事領受智慧、

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

4 使愚人靈明,

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

智慧的进深

5 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

使聰明人得着智謀,

6 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

懂得智慧人的言詞和謎語。

智慧的源头

7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

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

A. 一章1-7

经文解读

1-7节是全书的标题和引言,为读者提供寻找智慧的方向和进路,开宗明义的指出智慧的阔度和深度,任何人在任何的人生阶段、任何的时刻、任何的环境,皆可以因为遵守箴言而得好处。整体而言,箴言的目的是让好人变为更好,而坏人变为好人。然而,不要把箴言看为仅仅是一种道德格言,它的内容远远的超越道德的格言,它乃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事可以带来生命,什么事让我们的生命得到最好的结果。


简单而言,箴言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结论。然而,它不是人作出的结论。事实上,它乃是上帝的结论∶上帝详细的观察我们各种人的生活和其结果后,作出的一个结论并将之告诉我们。


既然箴言是上帝的结论,人就不应该置疑或辩论。这不是反思考,或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这里只是就事论事,它既是上帝从高处观察人的作为后作出的结论,个人的经历很难可以跳出这个结论的范围。故此,若箴言告诉你,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人就不要自作聪明另找出路,以为可以标新立意,另外创立「藐视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的新思潮,这一定是错的。


但是,若你忠心地跟从这结论而过每天的生活,你所能得到的好处,绝对自以为是的出路。箴言不是一些华丽辞藻、无关痛痒的宗教安慰剂,或是供社会大众参考的资料,世人可以自我选择,要或不要遵行;它是根据人生的现实经历,且是针对个人的现实处境而发言的,所讲论的都是切身问题,因此绝对是可以落实在个人的现实生活。由此可见,箴言对人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当我们按照箴言的教导而活,就可以活在人的世界又可以活在神的世界里。


此段经文结构可简单的分为∶标题(
1)和引言(2-7)。而引言的部分可进一步细分为∶智慧的入门(2-4)和智慧的进深(5-7)。

1.1 标题(1

1节虽常被视为全书的标题,但严格来说,此节只属一至九章的标题,因为第十章1节出现另一个新标题。此节似乎显示箴言的作者是所罗门一人,而事实上,箴言是一个集合本(collection),累积了来自民间各阶层的智慧言辞(另见上文「箴言的作者」)。古代文明多重社会精英,对大众智慧颇为轻视,然而,希伯来人宗教重视平民智慧,成为一大特色。


圣经学者指出,这节经文隐藏一个有趣又典型的「智慧人谜语」∶「以色列」、「大卫」、「所罗门」三个名字的字母数值加起来,一共是
930(希伯来文的数目是采用字母来表达,例如,第一个字母代表1,第二个字母代表2,如此类推),正好是箴言全卷书的总行数。智慧人的谜语似乎暗示,学习智慧不是一件一目了然,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切忌凭空自由联想,草率用自己定见来解释,必须虚心地阅读,依循经文的安排和规范,按部就班地反复推敲。


对以色列人而言,箴言如同是包含着智慧的胶囊,每一句精炼的话语,浓缩了人生丰富的智慧,为读者提供寻觅智慧的方向和途径,若能反复学习,必能建立敬虔的生命和高尚的品德。

1.2 智慧的入门(2-4

箴言宣讲的对象显然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们正准备进入一个成人世界—一个既真实又到处充满陷阱的世界。因此,在进入这样的一个成人世界之先,年轻人实在需要学习一个具体又明确的智慧,唯有这样,人才可能在一个复杂和扭曲的世界中,发挥上帝所赐予的生命尊严和力量。


本段指出,箴言使人拥有下列几个重要素质∶第一是「晓得智慧和训诲」
(2a)。「晓得」,不是指万事通或什么事都懂,好像是一部活动的百科全书,它的意思是,人对事物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智慧和训诲」有深入的了解。「训诲」,通常指来自上帝、父亲、老师或是「智慧」的吩咐,为要纠正一个人行为和品格。当然,训诲的内容已经清楚地记载在箴言之中。


第二,箴言使人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中,「分辨」
(2b)是非真伪,不至于道听途说,轻易的受骗。「通达的言语」(2b),即是引导学生取得知识的言语。在网络时代,在庞大且混乱的资讯中,有能力分辨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尤其重要。


箴言第三个好处∶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使他有谦卑学习的态度,「领受」一切正确的「智慧」(
3a)。有这样智慧的人是一个可以不断成长的人,并且是向着正确的方向成长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有处事智慧的人,他必然是持守和发扬「仁义」、「公平」、「正直」的人(3b)。原来智慧虽然超越道德,智慧和道德是不容分开,应该是互为表里的。


最后,箴言使无知的愚人变得「灵明」
(4a),有健全的判断和知识;并叫缺乏人生经验的年轻人有「知识和谋略」(4b),懂得凡事随机应变,看透问题的关键处,有一套实际的方案解决问题。

1.3 智慧的进深(5-7

箴言不单教导少年人和愚昧人,同时也可以帮助「智慧人」和「聪明人」更进深。箴言叫「智慧人」和「聪明人」不自满自傲,使他们认识到只要人还需要对种种的处境作出仁义、公平、正直的决定(3),就必须不断地加增知识和智慧。


箴言有一种强烈的意识,认为「智慧人」和「聪明人」必然是顺服生活在上帝之下。人因为谦卑地「听」从上而来的箴言,对生命的方向感就愈来愈敏锐,也会有更强烈的动力去学习,并且更主动的去领受,这就是所谓的「增长学问」
(5)


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意愿后,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进深呢?原来,「箴言」、「譬喻」、「智慧人的言词」、「谜语」等全都能(6)。无论在内心的道德生活,或是外在的自然界,甚至艺术、伦理、政治至街市,智慧都曾留下的印记,使到生活每个层次都可以找到箴言的痕迹。因此,只要努力地学习,我们必然在每天的现实生活(down-to-earth),寻得见真正的智慧。


箴言既是智慧的入门,也是智慧的进深进路,而智慧的最高的境界,乃是「敬畏耶和华」
(7)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7),此句是全书的钥句或核心思想。在旧约的经文中,「敬畏耶和华」有两重意思,一是指人在上帝面前,对上帝的伟大而萧然起;二是指人对上帝的旨意和教导所存的敬仰之心。


虽然有些讲道者尝试说明「知识」与「智慧」是不同的,但从旧约神学而言,它们基本上是同一意思。


「开端」不仅是指开始、初阶或入门,乃是「首」之意,其深层的意思是指首要和控制的因素(
the first and controlling principle)。因此,此句可以翻译作「敬畏耶和华是知识之首」,意思是说,耶和华是智慧的源头,真正有智慧的是上帝,而得着智慧的首要条件是「敬畏耶和华」。我们要追求的智慧不是世界的智慧,唯有从上头而来的智慧,才是真智慧。箴言既是论真智慧,它不仅重视培育品德行为,更是强调建立敬畏神的生命。这是我们必须确认的生命方向。


箴言要求读者,在读本书的「智慧」的话语时必须采取「敬畏」的态度,并且直接了当的结论说,唯有「愚妄人」才敢于「藐视」这样的劝戒。因此,对于箴言所记载的教训,当以向上帝尊重、敬虔和忠诚的态度来解读。


现代意义

a. 人生最基本的事


人生最基本的事不是衣食住行,比这些更加基本的是「敬畏上帝」。人一切行动的总纲是敬畏上帝。倘若今天我们能够定意,在我们一切的决定和行动上,意识到有上帝,并且是有敬畏的态度来面对他,从箴言而言,我们可称得上是智慧的人。


若想越过这最基本的原则,自作聪明的另外定规矩,我们就是愚妄的人。然而,人内心总有一个叛逆的念头。人的愚昧,常常表现于他不愿意接受太过浅白直接的道理,总是千方百计的用自己的方法钻营,光怪陆离,但最终是搞到伤痕累累。我们总是迷信自己的聪明,相信会作出最佳的决定,并且一厢情愿的告诉自己说,我比前面和周围的人更加的小心,不会落在失败的陷阱中。可是,事实胜于雄辩,在我们人有限的知识和能力之内,我们按自己堕落人性所选择的道路常常是错误的。所以,圣经描述人的固执选择自己的道路称之为「偏行己路」


城市人认定走捷径超小路是城市生活必须的技巧。岂不见各条主要街道塞车时,懂得走捷径超小路驾车人士,可以逃过塞车的厄运?因此,我们对走捷径有太多的好感,不加思虑的把此原则用在生活的每一层面。今天盛行的成功论宣称,所谓的圆满人生——包括个人成就、财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捷径可循,不必脚踏实地去努力。「快速致富」的广告永远对人有莫大的吸引。这种快餐式或暴发户的论调,既不切实,又误导人心。


走捷径可能在付比较少的努力下,快速的带来所期望的成果。然而,人生不是一个毫无守则的世界,我不要只注意我们得到什么,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我们可能失去的是我们的良心、我们的骨气、神的形象、神的恩典。上帝看过种种人的生活后,不仅告诉我们捷径的路是不通的,他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路。他的指导不是夫子自道,乃是真实人生铁一般的结论。


故此,人若要成为成功人士就不是坚持己见,自以为了不起,乃是要谦卑的聆听并遵从那位比我们更醒目的上帝。而人之所以能够聆听和遵从,就必要存敬畏上帝的心。


有些人在平常时刻,似乎是敬畏上帝的,然而当特别时刻或处境出现时,就暂时把上帝给忘了,至事情过去了又再恢复「敬畏上帝」的状态。有些教会选举期间,平常那些满口属灵的领袖们,突然之间都变成了政客,匿名信满天飞,彼此中伤挖苦。至赢得了高职,胜利者又恢复属灵状态,大谈教会合一,彼此相爱的重要。此等行为实在令人寒心。


敬畏上帝不应该是一种的宗教游戏和手段,而必须是一种的生活,一种时时刻刻都意识到上帝伟大和同在的生活。你若是以上帝是伟大的,就不要把他当成是「阿斗」,任意的按自己的方便来利用他,乃是事事尊他为首位。你若是相信上帝何时何地都与你同在,你就不要以为他是耳聋眼盲的木偶,看他是不存在或是透明的,乃是要不断与他对话凡事请示他。

廣東人才中心舉辦 「假文憑展」涉及全國院校

【大紀元819日訊】近日,廣東東莞市人才服務中心舉辦了首期「假文憑展」。 據統計,現已查出假文憑1000多個。首次展出近四百個各類假證,所涉及的院校遍佈全國各省。……

報道指出,由於近年來求職競爭日趨激烈,用人單位對文憑的要求越來越高,一般應聘者要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沒有學歷的求職者只好通過邪門歪道獲取假文憑以求得工作得機會,從而造成了市場對假文憑的需求越來越旺。

東莞市人才服務中心陳柏林副主任說「假文憑危害極大,別人花十年寒窗苦讀才掙得一個文憑,持假證者花幾百元錢輕而易舉就將文憑弄到了手。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對他人是一種不公平,對國家學歷學位教育的聲譽是一種嚴重損害。

8/19/2004


b. 学习、再学习


信仰若是一种的生命,生命就需要成长,从婴孩我们长大成为儿童,从儿童我们长大成为青年人,从青年人我们要长大成为成人。上帝知道我们的生命每一个阶段需要新的智慧和指引,因此他早就为我们在圣经中预备好各种的启示和训诲,叫我们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好好地发挥生命的能力。


年少时,我们多数在一个比较简单的属灵模式长大,这传统模式的好处是能指示我们一个清楚又简化的道路。当我们依循去实践,可以真实经历属灵的成长。然而,离开了中学或大专的阶段,离开了主日学和团契,我们开始进入社会工作,从前所学习的属灵知识好象已经不再能够应付新的环境和挑战,我们感觉到属灵生命停滞不前。


然而,这不是属灵倒退,乃是从青少年时期摸索进入成人世界,成长路所必经历的阶段。


成人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理念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有血有肉,每一种试探都是那么真实和具体,每一个的选择是那么的模棱两可,每一个的立场似乎是那么的虚弱。信仰若是要继续地与现实世界扣上关系,对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关系、价值给予满意的答案,我们就需要学习一个成人生命的信仰。


若是我们把希伯来圣经按年龄简单的来分组∶五经可以说是「根基儿童期」的信仰,它给予我们一个是非黑白分明的世界,为我们的信心立下坚固的基础;先知书是「热血青年期」的信仰,它疾声呼召我们坚守真理和公义,为上帝行动;而智慧书是「现实成年期」的信仰,它指引我们建立一个成熟的信仰承载人生的起落得失。箴言是旧约智慧书其中一卷,它正是要帮助我们从信仰青年期进入信仰成年期的一本入门书,若你能够好好地聆听,并且努力地学习其中的智慧,你就可以预备好进入成人的世界,活出一个精彩的生命。


问题讨论

1. 谁是智慧的源头?这个认知对你的生命方向有什么影响?

2. 在进入现实社会之前,要先学好那几样的智慧?

3. 要追求圣经所应许的真智慧,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