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三月 11, 2006

约拿书一4-6解经

4-6船遇大风浪

经文讲解

1:4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

上帝主动呼召约拿之后,就任由约拿去反应,也不干涉他的“逃亡计划”,甚至不阻止他找到一艘往他施的船。

“然而”是圣经重要的词,表明上帝的工作开始,接下来一切发生的事都不是自然天灾。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一切事的发生都有它的意义。从人的角度,遇上风浪,可能是运气不济,或可能是算错季节风向的结果,但是,作者要我们明白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上帝在掌管一切。

船拔锚起航,到了大海,突然,哨风狂飙,顷刻之间,海起了大浪,海啸砸落在船身,船身似乎支撑不住,看来众人都要命丧大海了。大海上的狂风恶浪,令人生畏,人力难以驾驭,在古代,海难常常是文学故事的主题,因为除了这等事故提供很丰富的文学发挥空间外,惊涛骇浪,更让人一瞥宇宙威力的奥秘。因此,古代的人普遍上把海上大风浪视为是凶兆,是神明发怒的征兆。

倘若延用同样的概念,大风和大风暴应该是约拿命运的不祥预兆。然而,作者特别阐明大风是由耶和华“抛”(hetil,和合本译作“使”,吕本译作“抛掷”)进海中的,海上就起了大风暴,绝对不是自然灾祸这么简单。

“大风”在原文不仅指风速强劲,更有“铺天盖地”的阵势。旧约有几处圣经记载来自上帝的大风,与这里比较相近意义的是,在王上十九章11节提及上帝兴起“大风”,显示上帝要向先知以利亚说话。

上帝将“大风”抛掷在海上,海上就起了“大风暴”。在旧约大风暴可以被视为上帝的临在(伯三十八1;四十6;结一4;亚九14),特别是指上帝向万国的怒气。

此外,有学者注意到作者在使用文字上似乎有所暗示,之前他称尼尼微为“大”城,现在约拿又遇上“大”风和“大”风暴。耶和华一开始就是那为主动者。如此说来,此次的海难就不仅是上帝的怒气发作的征兆,更是上帝要藉此浩劫向约拿说话。

1:5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这节分两部分:上半节,讲述水手在海难中的自然的反应,对照下半节,约拿反常的镇定反应。

飓风狂浪使到这些经验老练的水手也感到“惧怕”(yare),可见当时情况之危急。“惧怕”肯定是作者要读者注意的另一个字,现在水手只是“惧怕”,他们后来一步又一步陷入,还有“大大的惧怕”(1016)在后头等着瞧呢。

圣经说他们“各人哀求自己的神”,并不是赞许他们异教敬拜的行为,只是说明穷则呼天,是人非常自然的反应。当时很可能水手是带同偶像出海的。

他们不仅哀求他们的偶像,“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一切的目的只是想要救自己脱离危境。之前,上帝将大风“抛”在海中(4),兴起大风暴,现在却轮到水手们将货物“抛”在海中,减轻船的重量,希望能够逃过风浪的肆虐。

按经文的描述,当时这些水手应该是各种国藉、种族的都有,不仅是腓尼基人而已,所以才有“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之说。对旁观的读者来说,此次的海难,对水手实在是无妄之灾,上帝要对付的是约拿,但是,风浪一来,他们性命危如累卵,随时葬身大海。

当时情况乱成一团,呼天抢地,天昏地暗,人人都被丧命的恐惧所笼罩,但有一个人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就是约拿。镜头一转,风浪大作之时,约拿却“下”到船的最底层,舒适的躺着,做他的春秋大梦。“约拿。。。躺卧沉睡”。之前,他拼老命逃离家乡,如今却在暴风浪中好像婴孩躺着不动,完全不理会外面发生的事。他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与眼前的现实脱节。动词“沉睡”(niredam)与创世记第二章21节耶和华上帝使亚当“沉睡”是同一的字根,意思是“完全的麻醉”。而在智慧文学诸如箴言,此字带有不负责任的意思:「懒惰使人沉睡」(十九15);「收割时沉睡的,是贻羞之子」(5)。约拿书的作者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显露约拿不合理的反应,是要令人感到诧异。按最基本的常识,发生海难之时,人必然争先恐后往船的甲板涌去,准备逃命,而这时大家正拼命的努力拯救,避免船的翻覆,他反倒下到船的最下底层,并且,整艘船快要被风浪打击得要破碎,可以想象船必然是被海浪抛上抛下,任何正常的人大概难以入睡吧。约拿原是要逃避耶和华的,至此,他却不为风浪所动,好像是告诉我们,他逃无可逃,好像是放弃一切的努力,不再逃跑,但其实内心仍然是拒绝耶和华的,这一次他以冷漠、麻木、没有感觉、不再思考来逃避耶和华。

约拿在风浪中睡着了这件事故,有人把它与马太福音第八章23~27节做比较,认为约拿所为是信心的表现。表面看来,约拿事件和加利利海暴风浪事件确实有很多的相似点,特别是两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在风浪之中睡着了。但是,若仔细的比较,却有好几点是大不相同的。最重要的是,在马太福音,门徒在风浪前晓得耶稣是谁,但在风浪之中却失去了信心。然而,在约拿书,水手并不认识约拿,更重要的是,约拿自己根本不晓得如何去处理这场的风浪。

1:6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

船长(现中,和合本作“船主”也是另一个可能的翻译,不过,“船长”似乎比较符合上下文)是个精炼的人,看见约拿对于风浪如此漠不关心,冷眼旁观,于是对这位古怪的乘客,起了疑心,甚至是感到生气,因此他去叫醒约拿。船长对约拿说,「起来!求告。。」(qumqera)唸原文圣经的人一定对船长这句话感到眼前一亮,如雷贯耳,因为这话正是上帝在第2节哪里对约拿说的,「起来。。。呼喊」,如今由船长的口说出,叫他「起来,呼喊!」,但这一次呼喊的对象是“你的神”。

虽然船长不是信仰耶和华上帝的人,他的话只是一种的人之常理,并不是什么上帝感动的启示,他甚至不知道上帝的名字,只称之为“你的神”。然而,他语带恼怒地对约拿说,不管你的神的谁,在此危难之际,不好什么都不做你如果再不求你的神,我们都会灭亡了!船长的呼吁,从实际效果来说,在约拿听来(如果他有听见的话),却是上帝藉着一个别的宗教的人对他的呼吁,如同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我吧。

在危难之中,这位不认识上帝的人,他有求告的动力,并且盼望“使我们不致灭亡”(同样片语出现在第三章9节,由尼尼微王说的)。“灭亡”(abad),在约拿书是个关键的动词。除刚才提及的两节外,它也出现在第一章14节水手的祷告,「不要。。使我们“死亡”」,还有一处是以蓖麻比喻尼尼微人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10)

船长和尼尼微王同样的盼望生存“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水手盼望生存,上帝也盼望尼尼微人生存。相对之下,约拿就似乎对于生存不是积极,首先他不在乎大风浪的打击,他也不在乎别人把他抛入大海,到后来他对尼尼微人的悔改感到深深的不悦。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到底约拿有没有听从船长的劝告,不过,我们肯定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船长的不满,相对于约拿的冷漠。正如圣经没有隐瞒异邦的君王亚比米勒比亚伯拉罕更为正直(创二十),也一样没有隐瞒这群外族人比希伯来人约拿更为敬虔。(耶稣论外邦人比以色列人更愿意悔改,请参阅太十二41)

没有评论: